“織采為紋曰錦,織素為紋曰綺”。錦是一種多彩的提花織物。以彩色經錦織出圖案花紋的稱織錦。絲路傳奇,樓蘭遺韻,子孫織錦,祈壽延孫。
此錦出土于樓蘭,現館藏于若羌縣樓蘭博物館。為東漢經錦殘片,緯線一色,經線用褐、黃、藍三色顯花,以瑞獸和變體云紋以及攀枝葉蔓的圖案組成紋飾??v間排列,間織隸書“大宜子孫”字樣。雖有殘缺,但瑞獸紋流暢并富有動感,圖案色彩艷麗奪目,紋路十分細膩。此錦采用提花機以平紋經重組織就,制作工序復雜。這表明兩漢以來織繡工藝已經日趨成熟,織布機和提花機得到廣泛的應用,可以生產出圖案豐富,色彩艷麗的織錦精品。
這件大宜子孫錦的花樣紋飾具有明顯的漢代裝飾藝術的風格。戰國時期絲織品大多為比較單一的幾何紋模式,而漢代絲織品增添了云氣紋、動物紋、花卉紋、吉祥文字等紋樣,圖案則更加豐富,在漢代,文字織錦成本高,用語也極為謹慎,帶有吉祥語的織錦,多是朝廷命令或封賞賜贈。
2000多年前的漢代往返于樓蘭道上的,有出使的使臣、赴任的官吏、戍屯的士兵、求法的僧侶,最重要的還有貿易的商隊、離開長安后,一路穿過河西走廊,來到敦煌,再通過陽關或者玉門關,走出中原后遇到的第一站就是樓蘭。在此意義上,樓蘭扼守絲路要道,是連接中原和西方的必經之路。
織錦帶有中原的氣韻出塞西行,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,彰顯了新疆地區對中華文化的認同。經由古老的絲路,中原與西域,以至更遠的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,延綿至今,見證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歷史相逢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