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升起時,李鵬飛便早早出發巡檢,站在樓蘭古墓群的制高點,巡視古墓周邊有無異常。 杜建輝攝(影像中國)
“草芽尖尖,他對小鳥說:‘我是春天’。”小李說,在樓蘭,草芽見不到小鳥。而他自己,不太喜歡春天,相比因沙塵暴而待著不動,他更愿意出去巡檢。
小李的工作,每天是從一通衛星電話開始的。
“哎,早上好哎,昨天好著呢。”
“好好好,你們注意著點兒啊。”
對很多人來說,衛星電話是個稀罕物。但小李不一樣,天天在手邊摸著,要是沒了這個寶貝,他就是“聾子”,這里就成了孤島。這里沒有手機信號,沒有網絡,唯一能與外界聯絡的就是這部電話。
從315國道下來,是80多公里顛簸不平的砂石路;再往前,是80多公里鹽堿路;接著,又走過一段塵土飛揚的土路,就到了文保員李鵬飛工作的院子—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文物局樓蘭工作站。
小李不小,今年已44歲,到樓蘭工作站也11年了。不知誰開始叫他小李,哪怕他現在已是不折不扣的“老人”,縣上的干部、局里的年輕人還愛這么叫,他都是笑呵呵地應著。
小李不愛說話,跟他聊天,問一句答一句,說著說著就停下來,腳下轉來轉去的,是養了多年的土狗。這種沉默的習慣,是在這11年里慢慢養成的。
樓蘭是個閃亮的名字,很多人仰慕不已,期待有朝一日前去探秘。但在小李眼里,它的面孔卻是荒涼。
可不荒涼嗎?方圓幾十公里荒無人煙,風沙大的時候漫天蔽日;米肉油一個月補給一次。20立方米的水車運來清水,喝到底都變渾了。
小學課文里寫道,“草芽尖尖,他對小鳥說:‘我是春天’。”小李說,在樓蘭,草芽見不到小鳥。而他自己,不太喜歡春天。“春天刮沙塵暴的時候,可能三四天都出不了門,衛星電話也打不通,只能待在房子里,啥事干不了。”
相比待著不動,小李還是更愿意出去巡檢。他曾這樣吹過牛:“工作站周圍方圓40公里,晚上沒有手電我也能隨便跑,就跟自己家里似的。”牛皮雖然吹得很大,但大家都信。
這些年,小李抓過盜墓賊,也救過路人。平時,相比提心吊膽地防范和打擊盜墓,他也遇到很多仰慕樓蘭傳說、前來探險卻遇險的“驢友”。有一次,一位徒步愛好者從河北慕名而來,連續徒步160公里后終于看到了工作站,再也走不動了。小李悉心照顧,最后又從縣上叫來救援人員,把這位體力透支的探險者送回去。
說起巡檢,他印象最深的,還是一年夏天。他騎的摩托車在距離工作站二三十公里的位置爆了胎。烈日炎炎,白天最熱的時候雞蛋掉地上都能烤熟。他不敢立刻走回去,只好躲進一個古墓,一直到晚上10點才出去。沒有手電,他靠著兩瓶礦泉水,走了7個小時。回來后,小李抱著水桶一口氣喝了兩大瓢。
時仍寒冬,盡管戈壁灘上朔風刺骨,小李還是堅持一早出發,帶上衛星電話,跨上摩托車,像勇士巡視陣地一樣,威風凜凜地巡視樓蘭,盡管幾十公里的路,出門一趟就要花上6個小時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